化学性皮肤灼伤紧急处理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化学物对皮肤的一种伤害,会造成急性皮肤损伤,可伴有高温化学物引起的热灼伤、眼灼伤和呼吸道灼伤,有的还会中毒。那么化学性皮肤灼伤怎么处理呢?你知道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方法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相关的急救常识。
化学性皮肤灼伤是化学物直接对皮肤的刺激腐蚀作用及化学反应热引起的急性皮肤损伤,可伴有高温化学物引起的热灼伤、眼灼伤和呼吸道灼伤,有些化学物可经皮肤、黏膜吸收中毒。
1. 迅速移离现场,脱去受污染的衣物,立即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碱性物质污染后冲洗时间应延长,特别注意眼及其它特殊部位如头面、手、会阴的冲洗,灼伤创面经水冲洗后,必要时进行合理的中和治疗,例如氢氟酸灼伤,经水冲洗后,需及时用钙、镁的制剂局部中和和治疗,必要时用葡萄糖酸钙动、静脉注射。
2. 化学灼伤创面应彻底清创、剪去水疱、清除坏死组织。深度创面应立即或早期进行削(切)痂植皮及延迟植皮。例如黄磷灼伤后应及早切痂,防止磷吸收中毒。
3. 对有些化学物灼伤,如氰化物、酚类、氯化钡、氢氟酸等在冲洗时应进行适当解毒急救处理。
4. 化学灼伤合并休克时,冲洗从速、从简,积极进行抗休克治疗。
5. 积极防治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
a. 清创后,创面外搽1%磺胺嘧啶银霜剂(磺胺过敏者忌用)。
b. 伤后3天内选用青霉素,预防乙型链球菌感染。
c. 大面积深度灼伤、休克期病情不平稳或曾经长途转运或合并爆炸伤或创面严重感染、不易干燥、有出血点、创缘明显炎性浸润,伤后第二天即应调整抗生素,选择主要针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生素如氨苄、氧哌嗪青霉素或第二、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必要时联合应用一种氨基甙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等),并兼用抗阳性球菌的抗生素。若有继续使用抗生素的指征,根据药敏重新调整抗生素。
d. 植皮手术前创面培养分离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必须术前和术后全身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青霉素过敏者选用红霉素。
e. 灼伤后期引起败血症的病原菌主要是金葡菌,故应选择对金葡菌敏感的抗生素,但大多数对青霉素耐药,常用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P12)或头孢菌素(第一代如头孢氨苄、头孢唑啉、头孢噻吩),但仍不能忽视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的可能性。
f. 关于重症感染中抗生素的应用,一般原则为一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加一种氨基糖甙类(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较为合适,具体用药方案应取决于致病菌种类和药敏试验。
诊断标准
1.轻度灼伤
总面积在10%以下的Ⅱ度灼伤。
2. 中度灼伤
总面积在11%~30%或Ⅲ度在10%以下的灼伤。
3.重度灼伤
具备以下任何一项者,可诊断为重度灼伤。
a)总面积在31%~50%或Ⅲ度在11%~20%的灼伤。
b)总面积<30%的灼伤,伴有严重的眼、食道或上呼吸道损伤。
c)头面部、颈、手、关节等特殊部位灼伤,虽然面积较小,但造成功能障碍、毁容、残疾者。
3.4 特重灼伤 总面积超过50%或Ⅲ度灼伤超过20%,伴有严重的实质脏器损伤或下呼吸道损伤。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急救常识,通过文中的介绍,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化学性皮肤灼伤的治疗方法是怎样的,所以当你遇见这种情况的事情,请保持冷静,及时的做好急救措施。
